黃之雋(1668~1748),初名黃兆森,字若木、號痦堂,晚號石翁;徽州休寧人。康熙六十年(1721)進士,歷任庶堂、翰林院編修等;雍正時曾參加《明史》重修工作,升提督福建學政;后被罷官,以撰述、藏書為業(yè)。黃之雋一生博學多才、著述繁富,集學者、官員、作家于一身;其詩詞創(chuàng)作也是生新超雋、輕嶠可觀。他喜愛戲曲,編有雜劇刊《四才子奇書》;撰著有《痦堂集》《香屑集》及詩詞900余首。
黃之雋是清代康乾盛世文人的一個標本,其詩詞則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剪影;以其詩詞作為窗口,可以看到當時豐富多彩、鮮活生動的文學景觀;然對于了解當時的茶文化狀況,也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;同時,還可以從中感受到茶的滋味以及其所蘊含的禪意。在黃之雋的許多詩詞中,都有飲茶品茶的描述;如“喫剩香茶佯獻客”,“有約不來過夜半,煮茶敲碎一池冰”;“頻年浪跡在天涯,一棹經過似到家。父子送迎孫揖拜, 春秋樽酒夏茶瓜?!边@些都是黃之雋與友人飲茶時的點滴記錄……。
“借紈扇,兜來一縷龍涎。”黃之雋在詩里所說的“龍涎”,是添加在龍團茶中的一種香料;意在使龍團茶香氣濃郁、持久。而黃之雋另一首詩里的“道人供客,雨前芽費頻煮;”不僅介紹了道家待客供茶的習俗,且明確指出了其飲用的是雨前芽茶;至于詩中的“澹寒滋味,竹爐湯茗初煮;”則是說明了茶味澹寒的特點,而且飲茶者是使用了竹爐煮茶。所以,從黃之雋的茶詩中,無疑可以感受到清代茶類品種及品飲形式的多樣性。然在黃之雋的眾多茶詩中,卻是有著諸多“茶煙”的表述。如《西平樂·感興》詩曰;“楚辭一卷,湘醪一斗,纔悟前身,纔懺今生,休想到、南船淚影,禪榻茶煙,并與紅弦錦瑟……。”又如《霜天曉角·同鍾廣思過僧舍》詩曰“茶煙吹荔幄。敲罷一枰棋子,看斜日、轉墻角?!痹偃纭对较骸と沙綒q三月十三寒食日用歐公起句》詩曰;“幾重花影柳影里,傍輕陰、細裊茶煙。”還有《沁園春·詠蜀府扇》詩中的:“撲蝶嫌輕,兜螢恨薄,剛颺茶煙出瑣窗。”更有《隔浦蓮·同李太學西聞繞池觀荷花酌茗而返》“花里茶煙柳外路。歸去。余香長殢煙雨。”黃之雋就是在一種閑雅的意境里,“起爐香,瀹佳茗;”閑散中自然是有著一種儒雅和禪意;而詩中的“茶煙”也就成了飲茶活動的指代物。古人茶詩中有關“茶煙”的詞句很多,唐人劉禹錫《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》詩中有“客至茶煙起”。然這“茶煙”卻是一種飄緲不定,來去無蹤的動感意象,在寂寂幽境中,惟它能觸動心中的細微之感受;它既能使喧囂的心靈沉靜下來與大自然相契相融,又能讓人在孤寂的獨境中靜默地感受自我。如朱子《茶灶》詩曰:“仙翁遺石灶,宛在水中央。飲罷方舟去,茶煙裊細香?!笨芍^是妙手偶得,意趣天成,讀罷余香滿口。
總之,茶煙不僅給人一種隱逸情趣,還可以給文人帶來創(chuàng)作的靈感;也正是這裊裊茶煙觸動了詩人的意緒,牽出了詩人的情思,從而使黃之雋在創(chuàng)作上頗有收獲;而在生活中,黃之雋則是煮茶,吹煙,品茗,真正是一派閑逸情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