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_久精品视频在线播放网站_最近最新中文字幕3_免费国产永久网站

徽茶文化

2576

2016-10-14
徽州茶人小傳:詹世鸞

    詹世鸞 (17611839),字鳴和,徽州婺源廬坑人。據清光緒《婺源縣志》記載:詹世鸞“資稟雄偉,見義勇為”;尤其是“佐父理舊業(yè)”且不負父望……。乾嘉年間,徽州茶商跨越千里,南下廣州,以經營茶葉(主要是綠茶)貿易為主,他們將茶運入廣東售給西方商人,轉銷外洋(俗稱洋莊茶)。其間,有一些茶商與外商貿易時亦在船上進行,茶價由茶商報出,獲利極厚。詹世鸞在廣州的茶葉經營也相當成功,他多次運茶至廣東,并依附“十三行”中的徽籍行商將茶銷給外商,不僅是獲利豐盛,也使“萬孚”茶號的生意更為發(fā)達。

    詹世鸞經營“萬孚”茶號賺了錢以后,對于窮困鄉(xiāng)親,也是一擲千金,表現(xiàn)了徽商賈而好儒、堅持以儒術飾賈事、誠實守信、以義為先的特色。據《婺源縣志》卷33《人物?義行》記載:詹世鸞“壬午賈于粵東,關外遭回祿,茶商窘,不得歸,多告貸,鸞慷慨貲助,不下萬金?!钡拦舛辏?/span>1822)廣州發(fā)生一場火災,許多徽商的茶葉化為灰燼,詹世鸞“慷慨貲助,不下萬金”。同時,他對同鄉(xiāng)會的資助也是大方;全力支持立文社、置祭田、建學宮、修會館等眾益事業(yè)。道光四年(1824),詹世鸞和在廣州成功經商的俞冠芳、俞德隆、俞玉馨、洪長馨、朱凝芳等16位鄉(xiāng)親一起,創(chuàng)立了同鄉(xiāng)互助義會。對此,光緒八年《婺源志》亦有記載:“道光四年(1824)詹世鸞捐銀設立‘歸原堂’,是年會內捐銀二百兩賑家鄉(xiāng)水災?!币簿褪钦f,在道光年間,在廣州至少有17位徽州婺源茶商在廣州成功站穩(wěn)了腳跟,并且有經濟能力來幫助徽州同鄉(xiāng)。而“歸原堂”這樣的同鄉(xiāng)會組織,就是他們在廣州這個第二故鄉(xiāng)對抗商業(yè)風險的自助、互助機構。他們雖然還沒到“十三行”行商那樣的商人級別,但他們卻是為這些“十三行”行商提供茶葉。尤為重要的是這些徽州茶商的共同特點之一是:致富之后,不忘家鄉(xiāng),不忘做善事。詹世鸞販賣茶葉發(fā)財后,將全家從徽州婺源遷進了廣州,過起了城里人的生活。清光緒十年(1884),其孫子詹天佑在他編修的《徽婺廬源詹氏支派世系家譜》中有著詳盡的記述;詹世鸞于1816年遷居廣州西門外十二甫(并購置了房屋),1820年,為了子孫便于參加本地的科舉考試,詹世鸞在十二甫申請入籍,同年獲準。當時,西關十二甫就屬廣州城南海縣捕屬(捕屬是捕廳直接管轄,即廣州城區(qū))管轄,故詹世鸞申請入的是南海縣籍。詹天佑編修的《家譜》不僅記錄了祖上留下的有關徽州茶商的史料,他還將《婺源縣志》記載的家族事跡等,也恭恭敬敬地抄錄到《家譜》的相關頁眉上;同時還抄列了“歸原堂”創(chuàng)始人的名單。從記述中可知乾隆至光緒年間,有一批徽州茶商活躍在廣東經商,他們當中有成功者,也有失敗者。

    詹世鸞去世后,家產分薄,其次是經過兩次鴉片戰(zhàn)爭后,廣州的社會經濟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,詹家傳統(tǒng)的茶葉經營項目已經只有微利可圖;到了詹世鸞兒子詹興洪一代,茶葉生意已趨沒落;詹興洪只能是一邊讀書,一邊種田,以維持家計。然這個普通茶商的家族,卻培育了一位杰出的人物——“中國鐵路之父”詹天佑!
Copyright 謝裕大茶葉股份有限公司.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11007936號-1   技術支持:黃山智慧城市科技